传承家风,恪守初心
发布时间:2021/10/21 18:03:58 来源: 点击次数:
今年清明节,回老家祭祖,老家院子里爷爷栽种的花又如期开放,红紫斗芳菲,朵朵压枝低,不由自主的又想起他老人家。去给爷爷扫墓,透过蒙蒙的烟雨,远远望去扫墓的路从以前泥泞的小路变成宽敞的水泥路,车子不会再陷到泥坑里打滑,走路的人也不用挽着裤腿艰难前行,心中感慨这乡村建设真是越来越好了。走进一看,路口石碑上面写着“乡缘路”,修路捐资人写的竟是我的父辈们,从来没听他们说起过,心里莫名的感动,爷爷去世快10年了,虽然他已经离我们而去,但他传承给我们的家风像是一条生命的河,生生不息,哺育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去奉献和追求,涤荡着我们家族的精神和风骨。
爷爷是一名村支书,刚任书记时村里很穷,他和村里的干部带领乡亲们进行农业创新,采用麦棉套种和条播带的方法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在涝河岸边、道路两侧种植树木,为了保证树木成长,爷爷提出了“羊要圈养”,动员大家把自家的羊都圈起来,他还带头把自己家的羊卖了,多年后树成了林,成了材,也成了村里的经济支柱;他们兴修抽水泵站,引涝河水灌溉农田,在河水难以到达的田地,打井保证灌溉;冬天精心平整土地,到1974年全村所有700多亩土地都成为旱涝保丰收的高产农田。在他担任书记的十几年,我们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爷爷常说:“那时别的村一个劳动日值2至4角钱,我们村却值1块钱以上,为什么呢?因为村里的领导、干部没有私心,能以身作责,啥事都是党员干部自己先带头。”群众风趣地说:党员带了头我们有劲头,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后来爷爷去一个公办企业当厂长,经过几年努力,厂子蓬勃发展了起来。在收获荣誉的时刻,因为村里工作退步,村民恳请他再次回村任职,他毅然决然地放弃当时较高的收入,回到了村里,为老百姓服务。我还记得他退休后,有一年暑假村里修路,无论修到哪家门口,都少不了爷爷的身影,他干得非常起劲,一点也不像年逾古稀的老人。即便他已退休,村里还经常有人带着大事小事来征求他的意见。爷爷去世后,村里自发为他送了一副匾,上面写着“恩泽乡梓”,这应该是对爷爷作为党员的最好褒奖。
听父亲讲,那个年代上高中是需要组织推荐的,他当时是班里的干部,学习成绩也名列前茅,村里人以为爷爷一定会推荐我父亲,可爷爷却推荐了其他人,他心里总是装着别人。那时村民家里有任何困难和问题,爷爷都第一时间帮人解决,有时把人请到家里来连管饭带调解。乡里来人,爷爷都是带到自己家吃饭,不花村里的钱,在现代人看来,管顿饭不值一提,但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自己温饱尚且不易,还要拿出钱物贴补村里、接济相邻,实属不易。
爷爷多次流露出上学少的遗憾,作为一个只念了4年书的农民,爷爷是好学的。他年轻时每次给在外地当兵的儿子写信总要花上几个晚上,不会的字查字典一个一个学,还要经常请教上小学的小儿子。虽然特别艰难,但每次他都尽可能的做,去做好!在我的记忆中,他捐资支持村里翻建学校,床边经常放着《农业科技报》,七十多岁时还每年到农博会参观学习。爷爷经常说,活到老学到老,学习让我们进步,你们都要读好书,做好人。
爷爷身体一直不大好,但后来他坚持每天锻炼2个多小时,身体状况大为改善。还记得陪爷爷去上海参观世博会时,我走得气喘吁吁,而他却面带笑容步履轻松地走在前面。爷爷说他小时候生下来就很羸弱,大家都觉得他不可能活下来,没想到他不但活下来了,而且身体健康,精神矍铄,一活就到八十多岁了。周围的人都说这是一个奇迹!仔细想想,不认输且能持之以恒的精神,才造就了爷爷的奇迹啊。
奶奶去世后,父辈们几乎每周都回家看爷爷,风雨无阻,不避寒暑。爷爷在家里种起了花,他擅长嫁接,培育出了各种颜色的月季花,他引以为傲的是蓝色月季。每年四五月份,院子的篱笆上铺开一面蔷薇花墙,还没等你靠近,清雅微甜的花香就扑鼻而来。忘不了的还有芍药、牡丹、兰花、菊花、绣球花和海棠花,小小的一个庭院,被这么多美丽的植物簇拥着,真是美极了。这不正是爷爷的心态吗,朴素而不失美丽,宁静也不失热情。
在爷爷抵抗病魔的时光里,所有长辈夜以继日地守着他、照顾他,陪他共度难关,现在一想起来我还会感动地落泪。爷爷的精神耳濡目染着我们,也让我们这个大家庭时刻齐心协力,团结互助。
人常说,做人要修身养性。这么多年,爷爷就是一直这么做的,他严于律己勤劳工作、无私奉献恩泽乡里、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爷爷去世后,我们家还印制了一份册子,上面是我们父辈和孙辈用文字抒发的对爷爷满满的思念。除了缅怀之情,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传承这宝贵的精神财富。
站在爷爷的墓前,我深深地鞠了三躬,我想告诉爷爷:请您放心,我是在您的感召下加入的中国共产党,我也会像您一样,像父辈们一样,恪守共产党员的初心,努力在自己的岗位中发光发热,修身养性,齐家兴家,做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能用自己的行动去温暖别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