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污溃两手油”常常是人们对车工的固有印象,但如果你见到他,定会改变对这个职业的印象。
他瘦削儒雅,干净利落,极具亲和力,在他工作室的文件柜里,一摞探荣誉证书透出耀眼的光芒,映射出其主人的不一般。
他,就是2025年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获得者李浩儒,在同事眼里,他是“李大师”;在他自己眼里,他不过是坚守岗位、做好本职工作的“工人李”。然而,当你对他深入了解后就会发现,在平凡的工作之上,他初心在方寸,匠心在咫尺,更是一名追求精、专、恒的工匠。
精:用大力有余,人细心愈研
2000年9月,技校毕业的李浩儒以综合排名第一的成绩,成为煤炭科学总院西安分院转制以来招录的第一批技术工人。自此翻开了人生新的一页,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自己的精彩。
读书求学时,勤学好问、理论扎实是李浩儒的标签,可刚上班一个月,他便意识到书本所学与实际生产差别甚大。在加工Ф50、Ф42 钻杆母螺纹时,如果完全按照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刃磨刀具,稍加工几根钻杆刀头便磨损严重,加工的螺纹质量几乎都不合格;因为没有数控机床,老师傅大都凭借经验手工加工要求精度高的钻机锥管螺纹接头,这样做不仅效率低,而且由于加工质量不稳定,在钻机调试时还经常出现安全事故。
善于钻研的李浩儒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利用空闲时间精心琢磨、不断实验,自制成型刀具,采用刀具反装反向车削法加工锥面和螺纹,使加工后的接头串在一起,最后进行钻孔加工,这样一次可以加工6-8个接头。通过加工工艺的革新,保证了螺纹加工精度,减少了测量次数,将接头加工效率提高50%以上,由于接头形似小朋友们喜欢吃的糖葫芦,因此被同事亲切地称为“糖葫芦式”加工法。
PDC 钻头的复合片喷砂工序是钻头生产的关键工序之一,钻头生产前须对复合片进行喷砂处理,之前采用的复合片喷砂工艺较为落后,且存在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危害职工健康等问题。如何优质高效地进行复合片喷砂处理,成为横亘在李浩儒心中亟待解决的又一难题。
为此,他走路想、睡觉想,若是突然有了好想法甚至半夜也要从床上爬起来画设计图稿。通过近两个月的反复试验、摸索,他借鉴材料学钕铁硼超强磁铁对硬质合金吸附性,采用硬铝合金材质制作壳体,借鉴抽屉原理,设计制作出“抽屉式”复合片喷砂工装,一举解决了困扰车间生产20多年的难题。
每一项技术成果诞生前,都经历过数不清的试错、不分昼夜的研究,这份执着成就了他,全国技术能手、大国工匠、煤炭行业技能大师、中央企业技术能手、三秦工匠、陕西带徒名师、西安十佳工匠之星……每一份荣誉都是都是对他的肯定,但荣誉背后的李浩儒却始终非常平静,他说这些都只代表自己的过去,他仍将以最纯粹的心态,精心于钻探装备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专:能工专匠巧夺莫测之天工
“哎哟!”
一声闷响从螺旋槽铣床底部传来,接着是一连串带着机油味的“问候语”。正在车间质检的李浩儒,听到动静赶紧跑过去。
“赵师,没事吧?”李浩儒蹲下身,看见赵略正从铣床底下往外爬,额头上鼓起一个红彤彤的包。
“没事?你来试试!”赵略抹了把脸,指着狭窄的加工区,“这破地方,换把刀跟钻老鼠洞似的,我这月都碰了三回头了!”
李浩儒探头看了看。确实,螺旋槽铣床的加工区域设计得极为紧凑,更换刀具时必须整个人蜷缩着钻进去,在满是油污的环境中摸索操作。工人们戏称这叫“钻油井”,每次换刀都像经历一场小型灾难。
“这设计太不合理了。”李浩儒皱起眉头。看着赵略油腻的工作服和额头的包,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解决这个问题。
接下来的时间,李浩儒成了螺旋铣削加工区的常客。他记录每次换刀的时间、动作,甚至亲自钻进去体验了几次。
“大师,你这是要转行当修理工啊?”同事刘红伟打趣道。
“我在想办法改进换刀方式。”李浩儒抹着脸上汗珠说,“这效率太低了,平均每次换刀要50分钟,还容易受伤。”
“大师,这床子进口的,设计还能有错?”
“我还就偏偏不信这个邪了。”
周末,李浩儒带五岁的女儿去公园玩套圈游戏。看着女儿轻松地将塑料圈套在柱子上,他突然愣住了,像套圈一样,把刀片固定在圆环刀架上,再固定在刀盘上,不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
周一一大早,李浩儒就冲进车间,手里挥舞着一张草图。
“赵师!我想到了!”他气喘吁吁地拦住正要开工的赵略,“我们可以做个可拆卸的快换刀盘!就像套圈游戏一样,把整个刀盘取下来换好刀再装回去!”
“大师这能行吗?刀盘能随便拆?精度怎么保证?”
“我想过了。我设计一个渐进式啮合摆线契合机构,再配合这个带锥度的锁紧锲,这样的分体式刀盘,保证重复定位精度。换刀时只要松开几个螺栓,整个刀盘就能取下来!”
不久后,第一代快换刀盘样机诞生了。安装测试那天,半个车间的工人都跑来围观。
“来来来,赵师,你最有发言权。”李浩儒把刀盘递给赵略,“试试看。”
赵略半信半疑地接过刀盘,在李浩儒的指导下,他先松开四个定位螺栓,卸下锁紧锲,然后轻轻一转——整个刀盘被取下来了!
“嘿!撩咋嘞。”赵略瞪大眼睛,“这比原来方便多了!”
在干净宽敞的工作台上,赵略轻松地更换了刀具,然后将刀盘重新安装回铣床。整个过程不到10分钟,而且一滴油都没沾到身上。
“打打精度测试怎么样?”李浩儒紧张地问质检员。
“重复定位精度0.005毫米”质检员看着测量仪,“符合规范,可以生产!”
车间里爆发出欢呼声。赵略拍着李浩儒的肩膀:“大师,真有你的!这下我们不用再钻油井了,我的头再也不会痛了!”
三个月后,快换刀盘在整个制造公司推广使用。工人们编了顺口溜:“李浩儒,办法多,快换刀盘真不错;不碰头,不沾油,干活轻松乐呵呵。”
李浩儒的成功与他时刻保持对专业知识的追求分不开,身为大国工匠的他,积极参加国资委举办的中央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班、陕西省企业高级技师岗位技能提升研修培训和清华大学班组长培训等企业外部的各类知识培训和交流,并通过考试顺利毕业。活到老,学到老是李浩儒对待知识技能的态度,也是他孜孜不倦的不竭动力。
恒:传道授业,铺就桃李花香
有人曾问李浩儒,你一路走来,最想感谢谁?他脱口而出:“感谢曾教授过我的每一名师傅,感谢企业帮我搭建的平台。”“很多人都说师傅教人留一手,那是过去,现在你只要肯认真学,我会像我的师傅们一样,把所有功夫都传给你。”
作为徒弟的李颖平谈起李浩儒,脸上总是洋溢着笑容,心里满是道不完的感谢。李颖平说:“我的迅速成长和获得的荣誉离不开师傅的无私帮助和指导”。李浩儒深受感动的同时也励志要做一个优秀的技术传承人。
李颖平是李浩儒所带徒弟中最出色的一个,在参加西安市高技能人才大赛备赛前,训练车削梯形螺纹时总是打刀,当时心情很烦躁就想放弃,李浩儒知道后,给他鼓励的同时帮他查找问题的原因,并指导他练习。通过这次比赛,李颖平获得了陕西省“三秦工匠”称号。
近五年来,李浩儒先后组织技能培训和交流20余场次,指导50余人次参加国家、省市、集团各类技能大赛,9人分别获得“煤炭行业青年五四奖章”“陕西省技术能手”“煤科工匠”等荣誉称号,23人分别取得技师及以上资格等级。
工以才成,业由才广。
每一项成绩的背后都不是一个人的名字,需要一批又一批的匠人共同耕耘、探索、创新,也离不开西安研究院和中国煤炭科工集团这个大家庭给予的大力支持和宽厚包容。李浩儒很愿意奉献出自己的一切,将这一代煤科人的技艺传授给未来的接班人,将煤科技艺恒久地流传下去。
如今的李浩儒,仍然保持着“空杯”心态,以不变的初心致向未来,依然坚守在生产一线,带头解决最棘手的生产问题。面对未来,他将继续高举着煤科工匠的火把,指引身边的人一起进步,共同为自己热爱的钻探装备事业贡献智慧。